1、判断题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存在,排除AB;西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融合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发展了新的儒学体系,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通过选拔儒士为官员,在中央办太学,地方上有官府办学推广儒学,儒学从此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C项符合题意;朱熹适应时代的需要,把儒学发展为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D不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观点是
A.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款夷”
D.倡科学,“打倒孔家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9年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请回答: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本题解析:
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归属。回答第(2)问注意“国王”“执行会议”“公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告台湾同胞书》为中央政府对台湾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中央政府对台的最早政策文件,目前总共发表了五次,其中以1979年1月1 日发表的最为著名。下列关于l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统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且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错误,C正确。“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B错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是 “九二共识”,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