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良史者”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参考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可以体现应该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成为“良史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可以体现应该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发达国家
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特征
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土地改革运动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是因为它?
A.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B.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C.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能力。判断革命性质的主要依据是革命对象和任务,凡是反抗外国侵略、反抗本国的封建势力等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土改的对象是封建地主,任务是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故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正确答案为C。A、B、D只是土地改革运动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它的显著特征是构成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对外相互联系与互动,形成内外循环机制。……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同国外进行着有无相通的贸易交换。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当时的京城大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人、学者、旅行家、传教士纷纷东来,把域外的文明带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文明带到世界。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或经过工业革命后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商品的不同反映出国力的不同,或许由于这个差距形成后来东西方发展差距的天然分野。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从制度方面看,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东盟的性质与其阶段性目标有着密切联系1979年以前,主要强调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以后,区域内国家间合作步伐加快,提出在21世纪初达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欧盟来说,首先是经济合作成功,才提出政治合作和政治联盟;而东盟几乎与欧盟相反。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北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既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更加大了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摘自《关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衰落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比较东盟与欧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东亚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交通发达增强各国联系;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开放,向外输出文化,推动周边地区社会发展。
(2)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提高西方国家竞争水平;西方大力推行殖民主义,对东方进行掠夺;东方农业社会的持续发展,导致生产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东方传统科技优势丧失。
(3)相同:都是区域性经济组织。
不同:东盟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跳跃性,欧盟形成具有渐进性特点;东盟是从政治安全合作开始,欧盟是从经济贸易合作开始;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相近。
(4)有利:东亚地区各国历史上密切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亚地区已摆脱西方控制,主权独立;不利: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不利于投资自由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2010年4月11日同意今年向希腊提供300亿欧元(约合400亿美元)备用贷款,利率为5%左右,低于希腊眼下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率。欧洲联盟先前虽表态愿意救助希腊,但一直没能拿出具体方案。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当天说,这一决定充分显示“欧洲的团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 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洲共同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领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4分)
(4)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3分)
参考答案:(15分)(1)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2分)(2)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民族国家诞生后,欧洲国家的冲突,激起了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联系加强需要联合。(6分)(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经济政治联合。(2分)趋势:经济区域化(或区域集团化)。(2分)(4)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第一问是考查走向联合的经济原因,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上的都在进步是走向联合的良好的基础。因为富国之间使更容易合作的。
(2)第二问历史原因不好回答,现实原因是很好回答的。历史原因一定要从从相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国家诞生两个角度来去论述渴望统一的历史原因。而现实原因则要从摆脱美国控制和经济发展的确需要联合两个角度去展开论述。此题显然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全面。
(3)第三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是常考的问题,就是经济上统一----政治上统一,未来会在军事上统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上统一政治上就会统一,经济政治上统一了军事上也会统一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显著特征而已,欧洲的统一过程是任重而道远。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欧洲的统一只能反映经济区域化。
(4)第四问 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启迪要从多极化发展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因为欧洲的联合本身就是多极化的产物。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也可以从,合则双赢,斗则两败俱伤的角度来论述,要以合作的态度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走合作才能双赢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