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
B.都提倡中庸的思想
C.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D.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孔子主张“仁”,提倡德治,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两人都强调美德,A项正确。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强调了他的中道学说,B项错误。孔子所主张的“礼”本义是指西周的等级制度,这是他思想保守的一面,C项错误。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明显的保守倾向,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标志是(?)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建立欧洲联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B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C项说法片面;D项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后,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司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A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B不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通过; D不对,
为了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促进,改善中国教育的不均匀现象。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并且施行。。C符合题意。
点评:随着全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和劳动者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对开创普及教育之路和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以及后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发大夫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A.兼爱
B.以礼入法
C.致良知
D.仁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董仲舒认为大夫私自放走小鹿是受母恩的感化,于是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这体现了他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断案思想,将仁爱思想体现在法律条文中。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