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等。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的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理学盛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汉制;战国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唐代的国家富强;宋代的理学兴起。秦代实行郡县制、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明末思想领域提倡“经世致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为首的思想家推动新思潮萌发。?
考点:中国古代的各朝制度的特点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情况。服饰反映时代的背景,各朝代特点也能通过服饰上反映出来。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情况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故选B。A项体现的思想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CD项是治国的思想和策略的问题。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建筑中往往能够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分)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8分)
参考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3分)
(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得1分)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3分) (答出“巩固统治”即可)
(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分)
(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4分)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3分)
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
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在论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方面的信息,材料二是在论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姓氏方面的信息。在做题时主要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也使姓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移风易俗也导致了姓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能够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制度、宗法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观念和姓氏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的姓氏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0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材料四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2分)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2分)
(2)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1分)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2分)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1分)
(4)材料四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6分)
参考答案:(1)周朝:实行分封制。(2分)汉:察举制和征辟制。(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2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分)
(3)“笼子”指的是实行三权分立。(1分)制定了1787年宪法;总统是美国政府的首脑,经公民投票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总统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项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2分)趋势:政治民主化。(1分)
(4)①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1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2分)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1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一“...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即可说明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结合察举制和征辟制可知汉朝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结合教材的史实归纳即可,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可知“笼子”指实行三权分立。结合美国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可知美国怎样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不难得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政治民主化。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来批驳材料四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并应从理论高度分析其错误的根源所在。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美国三权分立政治的特征;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评价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