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二)
2018-10-14 06:31:33
【 大 中 小】
|
1、选择题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哪一项最为恰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而不以鲁国国君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 C.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D.直接接受中央政府命令和监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为二者相同点,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B项也是二者相同点,二者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D项是二者的不同点,郡县制受中央政府命令,但是分封制则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这不是二者最大的不同。郡县制长官有中央任命,分封制下是世袭的,这确保了郡县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故选C 考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下,地方官员是世袭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是在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任命,可以随时撤换,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2分)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1分)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2分)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2分) (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4分) (3)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1分)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2分) (4)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6分)
本题解析:(1)提取材料观点,周青臣歌颂郡县制;淳于越主张师古封子弟功臣,指责周青臣歌颂郡县,故焦点为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可从材料“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2)审题“视角”从材料中概况,第一则材料说“制州邑,立守宰”“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第二则材料“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3)“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可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顾炎武改良策略从材料三中提取;实质需分析获得。(4)结合时代背景,注意表述到背景,进一步理解不同时期不同主张。 考点:郡县制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一是古文材料学会阅读难度较大,二是人物观点学生提取难度大,三是理解问题深度大。郡县制还可考查与分封制、行省制的比较,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6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 阶级基础: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东汉变化: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阶级基础: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到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了变化,即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袭贵族逐渐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发展了战国以来的按军功授官爵制,即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制度。到东汉时,察举制内容又发生了微妙变化,又开始重视门第,即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可知,到隋唐时,选官制度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即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士族地主逐渐衰落,而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大选官制度,在当时的确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了习读儒家经典的读书风气,这又有利于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确立的正统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 离职原因
| 任职时间
| 姓名
| 离职原因
| 任职时间
| 窦婴
| 免职
| 1年又2月
| 李蔡
| 畏罪自杀
| 3年
| 公孙弘
| 去世
| 2年又4月
| 赵周
| 下狱死
| 2年又7月
| 许昌
| 免职
| 3年又8月
| 刘屈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