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3、判断题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顽固派
4、判断题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轨道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5、判断题 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中,两者的斗争焦点不可能包括
[? ]
A、是否修建铁路、开矿山、兴电报
B、是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是否在同文馆中增设天文算学馆
D、是否派遣留学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