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5分)(回答三点即可得5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3分)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答出3点得5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本题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为: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本题考查古代“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和中国古代改革的有关内容。根据本题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为: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或A。原因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
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②项“奖励耕织”内容。根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分封,行县制”,根据“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井田”,根据“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圭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