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况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10)
3、判断题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判断题 古希腊的一位政治家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一方面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一方面设立陪审法庭,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他是
[? ]
A.梭伦
B.苏格拉底
C.克利斯提尼
D.伯里克利
5、判断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