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诗中关于古代帝王的称号有?(?)
①谥号?②庙号?③年号?④尊号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意见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D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百花齐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故本题选B项。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故选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都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电影《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跑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61—1910年”说明了霍元甲生活在清朝末年,A项在清末已经出现符合题意,B发生在1911年, C D两项也发生在民国时期均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王阳明的“心学”
C.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知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学生需要充分理解题干诗的哲学含义,知道其在论述“心是万物的本源”,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