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不难发现1930年代,上海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的中心,结合史实可知上海是西方列强公管的租界,在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的现实下,上海成为他们唯一可靠的中国投资中心,故答案选B,A C D三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不会影响到列强投资中心的转移。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6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带动了殖民扩张活动,给造成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
坏和灾难;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8分)
(2)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6分)过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从美洲、东印度、非洲的社会情况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通过抢劫、掠夺、黑奴贸易,大量财富流入西欧,“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意思是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⑵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从这段材料可知市场的需求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从这句话可知,英国已经具备了雄厚的资本。“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把握好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面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我国的农村变革。


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从图1、图2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从图3、图4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扩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农业政策的制定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本题解析:
第1 问从图一“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和图二“放农业高产‘卫星’”可以看出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第2 问从图3“农民签名大包干”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3 问要注意多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8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4分)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3分)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四 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以来,孔子思想在中国一直是国家的主流思想。l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由盛转衰,中国一些学者反思后认为,是孔子思想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更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的声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跌到了谷底。
——《孔子在中国声望达到百年来最高点》(新华网)
(5)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以来孔子声望“跌到了谷底”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五?韩国不仅现代化程度较高,也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政府不仅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而且通过风俗礼仪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6)据材料概括韩国政府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这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2分)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分)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2分)二者没有本质差别。(1分)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2分)
(4)思想主张:经世致用。(2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3分)
(5)人们认为孔子思想是造成落后以致西方入侵的原因之一;(2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1分)建国后文革的冲击等。(1分)
(6)态度:全方位宣传儒家文化;利用儒家文化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2分)
启示:将传统文化融人到现代化建设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B项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来的思想;D项说的法家思想,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