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某一时期为了改变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的局面,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这一政策
A.客观上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B.由于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废除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废除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募役法在实行过程中按照户等征收免役钱,为了规避重役,一般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怕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怕评为人多之户)”,由于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被废除。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对北宋威胁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大理
③西夏
④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改革中,属于或包含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王安石变法?③改土归流?④“更名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神宗呈送了《万言书》,要求变法,但没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2?……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1)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谙世事,加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改革措施:在太学设立三个等级,逐级淘汰不合格的生员,学问和品德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而直接出任官职。
(2)“相似之处”:科举制度未能真正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不同之处”:王安石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3)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度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等能力,通过王安石与顾炎武对宋明两朝科举制度和学校情况的论述,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提取信息。解答方法:(1)理解设问。先看看该题要求学生回答什么,为理解材料做准备。(2)带着问题读材料。本题材料较难懂,不可逐字逐句理解,能理解大体意思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