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四)
2018-10-17 00:38:1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燕国都城是北方的商业重镇 ③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④各诸侯国经济交流没有障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是2011年北京市文综12题的改编题,属材料解析型。根据常识,战国时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是北方游牧地区,故从材料“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说法正确;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即北京地区,故材料“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可知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商品交换频繁,故②“燕国都城是北方的商业重镇”说法正确;从材料“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可知在燕国出现其他诸侯国的货币,故③“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说法正确;从材料中出现众多的诸侯国货币,可知当时经济交流中起码面临币种混乱的交流障碍,故判定④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科技事业的发展因素很多,以上几点都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学者指出:宋元以来,闽浙沿海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大城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然而,同一时期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巿。关于这个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受到日本崛起的影响,沿海城巿的商业机能被日本吸收 B.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宾影响,海上贸易机能萎缩的结果 C.受到阿拉伯人垄断南洋贸易的影响,商业功能被其取代 D.受到朝廷对外政策的影响,正式通商被走私贸易所取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时间应该知道明清时期与宋元时期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不同是对外的海禁政策,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示例: 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3分) 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分) 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分)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3分)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利用图片进行不同历史阶段时代发展特征的比较型试题。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是另个,一是准确获取图片蕴含的有效信息,二是合理调用教材中对应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论证;图中主要反映了唐代和明朝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地点和数量上的不同,结合时代背景,从中随意选择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和明朝工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参考答案: ⑴经济形式:小农经济。(2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⑵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3分)(答出三点即可) ⑶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纪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⑷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者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4分)
本题解析:(1)经济形式:“牛郎织女传说”是讲“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经济形式,所以应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因为材料没有提供任何相关信息。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因素:由材料中的“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有了专业经理”、“还有理财专家”可以得出相关答案。原因: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由于这些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所以应该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去想,即可得出答案。 (3)信息:由材料中的“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以得出答案。新特点:由材料三可以得出“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货币经纪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帮出现”。 (4)新现象:根据材料中的“有力者雇郡人织挽”可以知道这是有雇佣关系产生,意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知道,由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由盛转衰,成为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因素,所以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及其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