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制思想是欧美文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亨利八世大力复兴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中某些具有专制倾向的原则,为实现“王权至尊”寻找法理依据。1534年《至尊法案》中正式提出“王权至尊”这个概念,它是针对“教皇权至尊”,意在否定罗马教皇在英国宗教界的权威地位及权力。通过《至尊法案》,亨利八世成为集教俗两界最高权力于一身的至尊统治者。
——边瑶《英国都铎王朝“王权至尊”的确立》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王权至尊”的确切含义。(2分)这一状况是如何实现的?(4分)
材料二?罗马法中的“天赋观念”和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这种理念被罗马人化为了行动和制度。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证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亚里士多德的人文精神通过罗马法而在罗马延续。又过了十几个世纪,康德才讲出了那句浸透了欧洲人文精神的名言: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而必须把人当作目的。
——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启蒙运动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法律的关联。(6分)
材料三?美国人①以反对暴政压迫的革命开始,并且最终成为胜利者,然后他们表明了②理性的生灵是如何能够团结起来行使主权——制定一部永恒的宪法——一份新的社会契约。所有的这一切都③赋予个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的概念以更大的现实性。美国革命还强化了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观念,即追求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美]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3)阅读材料三,任选带有下划线的①②③中的一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读。(6分)
材料四?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马克思说,这部“起源于法国革命”的法典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法典”。恩格斯也说,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正由于法典具有典型性,因此它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当时和后世,许多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都是以它为蓝本的。这部法典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波拿巴政权的性质,证明了它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阶段。
——刘宗绪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含义:否定教皇的至尊地位,国王成为英国的教会首脑。(2分)
实现:英国中央王权不断加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要求不断增强;国王从罗马法中寻找法理依据;议会通过《至尊法案》。(4分)
(2)古代希腊、罗马思想和法律强调人的天赋权利和尊严。(2分)
启蒙思想以理性为基础,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民主)和法治。(4分,回答出4点即可)
(3)①七年战争后,英国改变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出台一些税收法令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2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颁布一些高压法令,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北美独立战争爆发。(2分)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成立。(2分)
②各州代表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国家。(2分)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的出现。(2分)宪法修正案使宪法在维护相对稳定的同时又适应新的需要。(2分)
③《1787年宪法》体现了民主精神,国会和总统都是选举产生。(2分)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的出现。(2分)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人的自由权利。(2分)
(4)解读要点:①是资产阶级的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②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
③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④拿破仑政权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政权。
评分标准:1.只提炼出其中某一个观点,未做说明或说明不正确,得1分。
2.提炼的某个观点解读基本准确,说明没有史实错误,得2分。
3.解读时四个要点全面,分析说明史实准确,即可得满分。总得分不超过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针对“教皇权至尊”,意在否定罗马教皇在英国宗教界的权威地位及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 “王权至尊”的确切含义。结合所学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分析实现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罗马法中的“天赋观念”和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康德才讲出了那句浸透了欧洲人文精神的名言: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而必须把人当作目的”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启蒙运动与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法律的关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比较容易。本题考察的主要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具体内容等。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
(4)解读材料题,需要提取材料中有效的信息,结合所学,回答设问的问题,其中明确中心词的“历史地位”,而不要答非所问回答背景等无关内容,结合分值可分析出8分,至少答4点。要涵盖对法国自身的意义更要回答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及法制建设的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工业区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和宗教改革
B.“罢黜百家”和文艺复兴
C.“罢黜百家”和启蒙运动
D.“百家争鸣”和智者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指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时期,符合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特征的是D项“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开展, “罢黜百家”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文艺复兴是在14、15世纪开展,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开展,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摘自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否相同(1分)?为什么(2分)?各具有什么特点(4分)?
(2)分析各自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变化产生的影响,并据此谈谈你对开放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1)不相同,因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特点: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被迫进行的;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独立基础上进行,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2)影响:近代中国的开放使中国封建经济日益瓦解,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掠夺地(2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构成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2分);中国国际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列强的宰割现象(2分)。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连续稳定增长,使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最快、人民收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分);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2分)。
本题解析:(1)不相同,原因从两次对外开放不同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各具的特点则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对外开放的内容影响等去分析。
(2)近代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应从西方经济侵略的结果及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并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现代的则应从其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可从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大背景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不结盟运动成立的标志
A.贝尔格莱德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开罗会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教材所学,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慕尼黑会议是二战爆发前的一次宰割捷克的会议,雅尔塔会议和开罗会议分别是在二战后期举行的战后惩治德、日法西斯和敦促日本投降的会议,与题干无关,所以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