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一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佛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贫贱不移,形容意志坚定,意思是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宠辱不惊,指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题干强调的是道德、品行的素质,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严刑重罚,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佛教强调来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子不语”也就是孔子不愿意谈的东西。由此判断该书涉及的内容可能是
A.教育
B.鬼神
C.政治
D.人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要求选择孔子学说不曾接触,或者孔子对其敬而远之的东西,联系所学,孔子在古代中国大教育家,不可能不谈教育,排除A。政治上主张“仁”,排除C。孔子也相当重视人事,排除D。实际上,孔子对鬼神是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孔子主要主张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九二会谈"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真正停火
B."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九二会谈是1992年。海峡两岸的真正停火、《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是在1979年,故A、B项不正确;“九二会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故D项不正确;“九二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关于台海关系,除了“九二共识”外,2008年台海实现直接“三通 ”和“一国两制”解决台海问题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上关键是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B.和平与发展问题
C.第三世界贫困问题
D.新的国际格局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应过于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C D不对, 新的国际格局建立和第三世界贫困问题都属于和平与发展问题;B表述最准确最全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战争依然存在,建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点评: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对古代儒家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题中孟子思想主要是对君王的约束,而董仲舒则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A项表述符合董仲舒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