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②外资企业的出现
③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④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的相关史实的辨析和理解能力。自然经济的解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时尚未完全解体,①是错误的,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个现象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③不正确,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兵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神宗实录》也说“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主要政绩。(9分)
(2)张居正的人生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简要分析其结局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9分)
(2)触动权贵利益;依附于皇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个人性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此问题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次考查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材料中的“十年来海内肃清”表明他的改革巩固了边防。“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表明国库充实。“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表明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专权现象得到整治,所以学生可依据材料的这些内容来整理成文。
(2)第二问,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他的改革从政治与经济上都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其次从改革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所以国家的腐朽与衰亡是必然,改革也只能是一时的减缓其衰亡的速度而已。材料二中的“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表明张居正的性格也是其如此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91年12月9~10日,欧共体的成员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第46次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规定:“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特别通过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安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发展在司法和国内事务的紧密合作关系。”这表明?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了很大的进展?②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③欧洲实现了货币一体化?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本题判断较易,第②项与事实不符,欧盟在经济、政治一体化上有较大进展,军事一体化说法错误;第③项欧洲货币没有实现一体化,欧盟中欧元区国家共有17个成员,另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仍采用本国的货币,如英国、瑞典等。第①④项符合材料说法,本题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该图所示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王守仁是宋明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核心“理”,A项中的李贽与C项中的王夫之是明清时代批判儒学的代表人物,所以排除A项。张载的思想反映的是儒学的“仁”学说,与王阳明的理学实质是不相同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