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8年最新版)(九)
2018-10-17 01:24:3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安徽省无为县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该县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是( ) A.老子 B.朱熹 C.董仲舒 D.韩非子
|
2、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宋元时代, 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宋徽宗赵信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和绘画特点的影响。(2分)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3分)分析他们这样做的社会原因。(3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2分)
3、综合题 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人性有一个了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蛰《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材料三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人性观是什么,为此他提出如何建立和谐社会?(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对人性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密尔顿对人性的认识与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如何体现的?(6分)
4、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 ①仁者爱人,君轻民贵 ②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③兼爱非攻,节用尚俭?④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5、选择题 “……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练。” “他一方面大刀阔斧,摧毁传统思想的权威,替新时代做一种扫除的工作;同时他又提出许多天才的启示,替新时代做一种指导工作。他即为宋明道学放出极大的光芒,同时却也为清代思想开其先锋。”以上所说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李贽 C.王守仁 D.顾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