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01年1月,清廷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是指?
[?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且一浪高过一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4分)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为实现“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做了哪些努力?(3分)
材料三?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理论?(4分)
材料四?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3分)
参考答案:(1)从学造器物到仿形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具有阶段性和逐步深化的特点。(4分)
(2)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发动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分)
(4)中共十五大(1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
参考答案:(1 )态度: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举措: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2 )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实现阶级平等。基础:大力发展实业( 或资本主义工商业) 。变化:1905 年办法是实现平均地权,将土地国有,做到家给人足。1924 年的办法增加“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
(3 )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4 )启示:依靠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重视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统治者(统治阶级)注重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日渐暴露后,极力反对其复辟帝制的有
①孙中山 ②梁启超 ③蔡锷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