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2分)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意义何在?(2分)
参考答案:
(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2分)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2分)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2分)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2分)
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2分)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2分)
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等信息可以直接归纳出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即: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这一变化说明大陆方面主张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表现:从材料二中文字内容直接归纳出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即可,如:“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其原因所在。如:“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岸人民各自或共同维护台湾主权的史实即可,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对比材料一、四内容可明显看出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即由台海(两岸)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两岸)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结果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的壮大④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民获取时间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多重变化,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它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选B,A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三者内涵。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本题通过建国后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的不同途径和方式,揭示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进步,以此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活动电影机”的发明人是(?)
A.卢米埃尔兄弟
B.华纳兄弟
C.莱特兄弟
D.爱迪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工任其消长
B.农业依赖百工
C.百工亦为农业
D.农工比重适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