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财政危机,积贫积弱、辽夏威胁,边患严重都属于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因为北宋立国之初为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因此在宋代未出现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的局面,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材料二、三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材料一的现象是否有关?这些问题在北宋,中期最终形成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官吏增多、财政困难、士兵战斗力弱。有关。正是北宋初期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皇帝并不支持变法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