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民获得土地的时候,向地主交付赎金并且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地主在割让土地的时候,将肥沃的土地留给了自己;地主解放农奴后,农奴仍然需要为地主服劳役。
(2)仍然限于采用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措施;对于维新派的行宪法、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采纳;
(3)为了富国强兵;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保留封建残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两次变法围绕的宗旨是( )
A.废除井田制
B.富国强兵
C.奖励军功
D.革新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一次变法,其根本任务是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B.实现民族同化
C.完成鲜卑封建化
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作为最高统治者,他采取的任何措施,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