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1)法治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4分)
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4分)
(2)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3分)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2分)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等信息直接归纳,可得出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的思想;第二小问可结合教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来分析材料,可概括出其意图在于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
(2)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结合其思想,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其影响,并能联系现实谈谈法治思想的作用,如为今天的以法治国提供借鉴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A.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B.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C.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D.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赛里斯”,源于蚕与丝的本意;华夏、神州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国的称谓;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故应选C。
考点:史学常识·中国的称谓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实际是考察战国变法。第一句材料主要反映了奖励耕战,而对理解本题具有直接作用的是第二句材料中的“夺淫民之禄”,关键是对“淫民”的理解,在当时享有“禄”的是奴隶主阶级,所以这里的“淫民”应该指奴隶主。因此选A。
点评: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拓跋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
②③④都有。因此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