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乔治·沃克·布什曾说,为了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材料中布什的“先发制人论”与下列外交原则或政策相违背的是
A.平等互利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他即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被称为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材料一?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863年(同治2年)
|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
1871年(同治10年)
|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
1872年(同治11年)
|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
1880年(光绪6年)
|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
1889年(光绪15年)
|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
1894年(光绪20年)
|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
|
1895年(光绪21年)
|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
1898年(光绪24年)
|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
1901年(光绪27年)
|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
材料二?李鸿章出仕为官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衰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只能是屈侮外交。对此,李鸿章一清二楚,……国力衰竭,非李鸿章一人所能左右,……必要时委屈将就忍小忿而图远谋,力保和局,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和出发点。
——方伟君:《试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要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却不一定能得到完美的结果;而有人从某种卑劣的目的出发,却不自觉地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种瓜得豆”,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历史活动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又不能完全忽视该历史人物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动机。
——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6 分)
(2)根据材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就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这一观点阐述你的看法。(9 分)
3、判断题 据统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自然经济并没有受到冲击
C.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4、判断题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互不干涉内政
5、判断题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这说明
A.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B.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C.“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D.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