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8年最新版)(八)
2018-10-17 02:23:5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宋代御史的职责和权利。御史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御史的权力和地位不可能超过宰相,A错误。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表达不够全面,排除。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比较准确。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御史有权廷辩,可以制约相权,加强君权,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相”是中央政府机关的首脑。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钱穆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而宋代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和唐、宋两朝皇帝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分析“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1)制度:西周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2分)差别: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2分) (2)措施: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2分)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2分)宋朝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或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2分)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2分,任答一点即可) (3)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2分)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2分,任答一点即可) (4)特点: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政治机构设置具有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源远流长,从未中断。(2分,任答一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是西周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西周容易导致地方割据,而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各个王朝是怎么解决的。即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宋朝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或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是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3)由材料“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4)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核心。即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政治机构设置具有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古代官职中,负责国家监察事务的有( ) ①御史大夫 ②枢密使 ③通判 ④军机大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不是监察官员,枢密使负责地方军事,也不是监察官员,②④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③两项分别是中央和地方法定的监察官员,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是秦朝,答案选B,A项实行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C D两项均晚于秦朝。
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地加以强化,当然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绝不可能是完美的,当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转向反面。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