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十六字方针”历史背景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区分统一战线工作“八字方针”和“十六字方针”,“八字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故可排除A、B两项,“文革”时期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成为“十六字方针”,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统计表反映的是新中国建立前夕官僚资本在中国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依据表中的统计数据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
工业资本
| 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
| 钢铁产量
| 发电量
| 石油产量
|
66%
| 80%
| 90%
| 67%
| 100%
|
?
A.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D.初步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5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⑴当前,我国有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是哪一个?(2分)
⑵材料一中的“自治”与材料二中的“自治”有何异同?(9分)
参考答案:⑴内蒙古自治区。(2分)
⑵相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3分)
不同:①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是本题的题眼。要注意是一个时间段,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点,1949年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又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又变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本题答案选择的是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海南琼海2008届高三月考)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主要反映了(?)
A.修长城的艰难困苦
B.人民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C.长城的修筑不利于秦朝统治的巩固
D.人民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一个缩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秦修筑长城巩固了边防,但由于征调太急,负担过重,又是秦的暴政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