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报道:“从建国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以上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的是
[? ]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材料三: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特区政府带领澳门各界人士团结奋斗,务实进取,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克服澳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保持澳门繁荣稳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使澳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商埠名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十年,是澳门基本法顺利实施的十年,也是澳门各界人士积极探索符合澳门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年。
——胡锦涛在澳门回归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2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特区”主要指什么?概括它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根据材料三,分析澳门回归1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中央政府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区:经济特区。积极作用:①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助于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别”之处:享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因素:“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
(4)启示:①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统一;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推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 ]
A.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归纳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人员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不比马英九以空前高票当选总统、终结八年绿色恶政来得小。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台湾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了,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了。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由主张武力解放台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
(4)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