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引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英
国……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
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察为中心…·推行
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引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奉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
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引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
方文明奉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
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
须为自己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所述,指出1853年在柏利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2)引述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学西方的特
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参考答案:(1)美国打开了日本国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进一步加剧.
(2)经济改革,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特点:
反对极端西化和极端自由化.?
(3)目标,建立一个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强大的日本.结果: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
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本题解析:从本题所给的四段材料看,反映的是日本从1853年被迫打开国门,到明治维新主
动向学习的有关情况。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日本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
化的势力”这实际上反映了日本能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这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还是有
借鉴作用。第一问要注意“社会的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第
二问、第三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二
“殖产兴业……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或知经济方面的改革,从从材料三“宗
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可知明治维新的目标。从材料三“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
由化的势力”可知学西方的特点,从教材相关内容可知明治维新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措施包括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
②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③改进军事装备
④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明治维新军事改革的内容。根据教材叙述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4分)
材料二?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出使目的不同: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2分)成员组成不同: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2分)
态度不同: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分)
(2)主要差异:①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②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③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任答两点得4分)
(3)改革措施:①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3分)
(4)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者“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2分)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3)此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4)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的含义。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走向了扩张之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灾难。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持沙皇的扩张主义,而克里米亚战争清晰地反映了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军事上的挫败迫使沙皇政府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实施了大范围的改组计划。……在19世纪后30年的时间里,反政府的抗议和革命活动有所增加。
——《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68年,一位新天皇即位,他名叫睦仁,根据日本人的习惯,他的统治时期称为“明治”,明治时代(1868——1912年)是日本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工业和金融的现代化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从根本上讲,他们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当时俄罗斯沙皇实施的“改组计划”的关键是什么?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明治时代在“政治革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二的作者在论述19世纪的俄罗斯和日本改革时都采用了哪一历史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关键:解放农奴。方面:政治、司法、文化教育。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未根本上触动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新旧矛盾日益激化。
(2)措施: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889年日本宪法(或《日本帝国宪法》)。特点: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又要维护日本传统思想。
(3)现代化史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期间,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材料二 明治期间的工厂、学校及交通工具

材料三 日本的对外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为什么要“脱亚入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为了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2)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明开化、军队建设等方面。
(3)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