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答题技巧(2018年最新版)(六)
2018-10-17 03:11:2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B.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也就是勉强度日,选项A.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曲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一特点,根本不可能出现富足的情况,只是基本满足。故,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大规模简单协作 D.精耕细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与商周时期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有关,奴隶主强制奴隶集体劳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 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材料四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2分)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2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3分)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剥削。(2分)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 (3)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3分)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分)(答出以上任何2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经济结构。(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体现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农耕经济发展的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出现了雇佣关系;(3)材料三四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弊端,它是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逐步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的科技成就 ②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③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④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耕文明闻名于世。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王朝为了限制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最主要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2)重农抑商政策。(2分) (3)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4分) (4)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分)
本题解析: (1)观察这幅男耕女织图,这种经济形态是和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 (2)首先从材料二中可知,中国商人出海经商需要政府的许可才行,由此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使商业发展缓慢。 (3)材料三展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重大变化,材料三中包括中国的商办企业和列强在中国所开办企业,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出现并发展。 (4)题干强调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即出现了近代企业,说明这种变动与外国列强有关,分析题意,这种变动是被迫的,是在列强发动战争后出现的,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考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点评:此题以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发展为核心,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况和理解能力,同时学生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