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在线测试(2018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说明农业生产受国内和国外市场影响很大,“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说明福建适宜种植粮食作物,重视农业生产,CD错误,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这里所说的“秘密”可以理解为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
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司官私役使部民”、“久占在家使唤者”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对官吏私役部民夫匠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反映出这是现规范官吏的行为,即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C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法律·清朝《大清律例》·清朝对官员的规范、约束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两汉与西域的关系,属于容易题。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史记》把张骞通西域誉为“凿空”,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B和C反映了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关系,甘英出使的地区是大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中纺织业原料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纺织业原料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在经营方式上的区别,并分析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本题解析:在以多段材料组成的材料题中,各段材料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但一般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浏览材料时要注意进行归纳。本题围绕丝织业的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旨在考查丝织业原料、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可见纺织原料发生了从丝到棉的变化,再结合材料二的表述概括原因;而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对比则体现了经营方式从家庭副业到雇佣关系的变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罗斯福新政》试题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