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十)
2018-10-17 03:23:20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4分)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2分)其本质目的何在?(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克己复礼(2分)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 (2)不同: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2分)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家等学说。(2分) (3)思想:以理性观、道德观、自然观治理天下和国家。(2分)目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中等。考察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其实是百家争鸣的背景。第二问难度较大,考查董仲舒思想和朱熹理学,均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其差异与思想构成相关。第三问要结合材料中“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来归纳。启蒙思想家宣扬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之为武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考点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启蒙思想 点评 :本题难度为中等。启蒙运动期间的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教特权,而儒家思想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中国的文官制度能让下层阶级人民得以晋升为统治阶层。这些是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墨家的思想基础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仅仅是起到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的关键词为“自然本性”。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良。ABD三项中人物都强调伦理道德,但没有强调源于人之自然本性。所以D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话实质上
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
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与李贽的思想有共通之处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以孔子、朱熹是非为是非。依据所学,这与明代李贽的思想由相通之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点来说,孔子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也是孔子的办学思想,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而材料中有“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因而A、C、D都不对。另外,材料中“太卜”、“ 外史”、“ 宗伯”是官职名,因而选B是符合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