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能力。人数特少的少数民族,也保证其在全国人大有1个名额,代表本民族参加国家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选C。题目信息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评价,及人民代表的职权评价。因此AB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2分)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2分)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
本题解析:(1)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资料,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现状的都可以成为史料。材料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都是当时人物的记载,属于史料。(2)对史料的解释成为史料解释。材料中的“即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都属于史料解释。(3)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属于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即属于历史评价。
点评: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历史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历史毕竟是过去久远的事情了,再现历史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史学研究要尽可能的从历史的真是出发,作出符合历史史实的研究成果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各地对这一节日的称呼不同,如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夏节、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帛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不吉利)等等;各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内容都包括吃粽子、洒雄黄酒、戴艾草等等。以上情况说明
A.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B.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C.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D.端午节的来历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族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