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九)
2、选择题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3、选择题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4、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 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4分)
5、综合题 (28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做出的反应,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3)请结合建国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1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