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①农村手工业者日益趋于破产②人民负担加重?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要全面认识列强入侵对中国产生的两面性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财政补助379亿元,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西藏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巩固民族团结的核心是
A.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实现各民族权利和地位的平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聚焦环球精英 浓缩世纪精华 彰显人类精神 瞩望华夏精彩”,右图是大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片《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共30集)的封面。全片通过共和国五十年外交的斗转星移、风云变幻,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所涉及的外交特点、外交内幕、外交知识,展示了领袖和外交家们的翩翩风采,且异域风光奔来眼前,许多原版资料首次披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根据所学,请你判断属于中国70年代外交成果的是

A.屹立东方 首次出访半岛较量 莱蒙湖畔 五项原则
B.出使万隆海岛斗智分道扬镳确定边界 以民促官
C.亚非之行中法建交 抗美援越排除干扰跨越鸿沟
D.恢复席位建交高潮中日建交 三个世界中美建交
参考答案:D
?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A项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B项出使万隆是1955年,C项抗美援越是1961年,可排除。D项中恢复席位是1971年,中日建交是1972年,中美建交是1979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C.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D.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图片可以看出,第一次高峰是在1958-1959年间,当时是农业领域的大跃进运动时期,高峰时浮夸风的体现(“左”倾错误的表现);第二次高峰是在1983年及以后,这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的;第一次低谷是在大约1959-1961年间,这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的农业产量下降(推行“左”倾错误的结果);第二次低谷是在1967-1968年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由于干部群众都在停产闹“革命”,所以农业产量下降,也是“左”倾错误导致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8分)
参考答案:(1)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每点1分,共4分,答出4点即可)
(2)视角:材料三: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2分);材料四: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2分)
出发点:材料三: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2分)。材料四: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2分)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分)
(3)利: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弊: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如材料一中“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材料二中的“扩大产品销”、“资本输出”等这些词语中概括。第(2)题,视角要从材料中分析,即宗教和经济;其出发点分别与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保护民族经济等相结合;中国加入世贸原因可从中国需要和全球化的角度论证。第(3)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可从资源、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弊可从贫富差距、投机性和风险性、生态危机、自然环境等角度作答。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但是全球化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