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1)积极作用:
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④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
①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价。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观点鲜明,表达流畅、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以下各项变法措施反映了这一思想的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青苗法
D.将兵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难度中等。须先理解“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人民不增加赋税也能增加国库收入。青苗法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不增加农民的赋税也能增加国库收入。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
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北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完全切合实际
D.变法实施的手段不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强烈反对,说明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腐朽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北宋统治的腐朽。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参考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等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属于文学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故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也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