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建立了同盟的关系,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故选A。B项错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项明显错误;D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且不是苏联支持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全球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分割后即改变了性质。故选B。A项说的是世界各文明趋于一致,材料并未体现;C项是说的文明是多样的,材料也未交待;D项迷惑性最大,全球性说的是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密不可分。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社会史观。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并由此引发了核危机,不仅重创了日本,而且波及了全球经济。这一现象说明了
A.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经济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C.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失衡
D.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风险的全球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改造与革新,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之力和排山倒海之势。下列对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伟大契机
B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运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D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彻底摆脱自然束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束缚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仁”“义”“王道”,可知与儒学有关,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