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标志着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事件
A.亚非会议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D.“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也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点评:高考对不结盟运动的考查主要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对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应当有一定的了解: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1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1)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一,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6分)
材料二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材料四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 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7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6分,每点2分)
(2)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2分,写出一点即可)
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分,写出一点即可)
思想特点: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3分)
本题解析: 第(1)问,考查史料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一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等归纳儒家伦理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一主要从思想方面强调了社会教化可以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材料二主要从社会秩序与道德的方面强调了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第(3)问,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抓住题干中要求,从君主政治和经济发展观两个方面归纳即可,也就是将黄宗羲的观点分类归纳;而思想特点的归纳从黄宗羲的思想内容可归纳出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张,并不是原因;B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原因。一种思想或者主张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观察下列油画,回答问题。(共12分)

(1)按上述油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对其重新排序。(4分)
(2)图 3和图4油画中历史人物的作为对其国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图5和图6油画的创作者对其笔下的中心人物分别持何种态度?简要说明判断理由。(4分)
参考答案:(1)图5→图4→图6→图3。(4分)
(2)明治天皇领导日本学习西方文明,推行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分)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巩固大革命的成果;发动对外战争扩大大革命影响。(2分)
(3) 图5作者持较为中立的态度;理由是画面中的人物对处死查理一世反映各异,作者并无明显的倾向性。(2分)图6作者对俾斯麦持赞美态度;理由是作者将俾斯麦置于油画中心位置,且穿着醒目的白色制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重大史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B正确;唐胥铁路开通于19世纪80年代,A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C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D错误。
点评:该题考查内容非常广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报刊业的繁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准确识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是解题的钥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