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社会转型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个引人瞩目的精彩片段,也是史学家研究触角的重要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1)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转型是被迫的”? (2分)结合史实简要指出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在整个中国近代政治史有哪些表现?(4分)
材料二 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6分)。
(3)结合17—19世纪的史实概述英美法德四国政治上实行社会转型,走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历程,(8分)并指出其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根本推动力。(2分)
参考答案:(1)“被迫”原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开始近代化历程。(2分)
表现:政治上倡民主,反专制,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1点1分,满4分)
(2)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颁布了《临时约法》;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任3点,满6分)
(3)基本历程: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2分)
法国:经过大革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2分)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半专制君主立宪制。(2分)
根本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是从列强侵华开始的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后半问关键抓住限制词“政治史上的表现”,联系近代中国求民主的史实回答即可,如辛亥革命、维新变法等等;第(2)问,结合材料 “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可知, 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推翻了专制,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3)问,根据问题中的限制“17—19世纪”联系四个国家确立民主的方式、文献回答即可。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政治制度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
点评:英、法、美、德政体的特点
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三位一体,共和制是根本,总统制、联邦制是表现。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会的制约。其确立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④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议会没有真正掌握立法权,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韩非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
A.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B.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其主张集权、改革等观点,题干反映的“五蠹”之说,结合战国时期的背景分析,可知儒家、纵横家、墨家等是不主张加强君权的,故D项正确;从时代背景来看,A项不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赢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

A.车轮
B.车架
C.马鞭
D.马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B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而题干属于学术上的争鸣,故B项错误;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81年1月1日实施的新《婚姻法》第一次把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理条件.这四个字迅速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流行语。这表明?(?)
A.男女真正实现了平等
B.我国的民主法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C.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D.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婚姻法》的改革体现了婚姻自由,使人们从传统婚姻思想中解放出来,故正确答案为D项。A、C两项观点均绝对化;B项与题干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