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农村( )
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 ②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 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说明了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又不太平”说明了军阀割据,战乱不息。“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说明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自然经济完全破产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甲午战前很少了解宪法到战后明确提出立宪。(3分)
原因:甲午战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2分)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发展;(2分)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而宪法约束君主权力,不易被人们接受,宪法较抽象也不易被人们理解。(2分)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为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提供了政治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孙中山等颁布《临时约法》,以立法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治统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僵化等角度去归结答案。第(2)中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内容从戊戌变法以及《临时约法》对反封建以及思想解放角度综合归纳,戊戌变法视角君主立宪的提出对民主宪政作用,辛亥革命从《临时约法》对民主共和作用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下对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创造和平环境,促进亚太国家的合作共赢
C、推动亚太地区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D、联合亚太各国,向美国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用思想领域里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D。A项明显错误,古代并未出现过依法治国的时期;B项明显错误,是独尊儒术,而不是各家都抑制;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排除②;私人讲学的局面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④。“百家争鸣”的形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