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面对西方挑战时中国和日本的应对态度和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4分)原因:①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新思想: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②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的原因,日本:对外来事物有较强的适用性,善于吸收和采纳。中国: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思想保守。(6分)
(2)材料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由此可以概括出两者的态度分别是: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地理位置是否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是否善于吸收和采纳、两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是否容纳外来思想等因素。(2)材料一主要提供了中日发展结果不同原因的分析视角。该题的要求即对该视角进行评价或个性认识,结合老师平时教的分析角度,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进行反对或赞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是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他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他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他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他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五条誓文》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2)材料一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脱亚入欧”的?(5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4分)
(2)①废除旧体制: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经济上:进行币制、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军事上,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等。②倡导“文明开化”:派遣学生留学欧美,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4分)
(3)政治上,通过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近代天皇制度;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亚洲强国;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进生活习俗的西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对外关系上,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5分)
(4)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72年,东京—横滨铁路通车,这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A.“文明开化”政策
B.“殖产兴业”政策
C.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D.强化军事改革的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是“殖产兴业”政策。
其它的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
材料二?明治政府出售国营企业价格极其低廉,有时近乎无偿赠与。政府投资兵库造船所81万元日元,财产估价32万元,出售价格18万元;政府投资釜石铁矿237万元,财产估价73 万元,出售价格仅1万多元。
请回答:两则材料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过程大体分为哪两个阶段?结合课本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分为示范和扶植两个阶段。首先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了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后来,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将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或者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