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本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第(2)问,捉住要求“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说学知识,保甲法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军事储备。结合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王安石的“强兵之法”可以通过列表法来归纳掌握
保甲
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设军
器监
监督制遗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
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
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
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吏治腐败,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4分)
(2)青苗法(2分)。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
(3)保甲法(1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节省军费开支。(2分)
(4)持否定态度(1分)。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王安石性格执拗和用人不当所致。(4分)
本题解析:略该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认识。第(1)题:针对材料回答问题,首先是要关注“西戎”、“北虏”意指西夏和辽,“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要迅速的联想到北宋的三冗两积,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灾难和国家灾难。
第(2)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青苗法,“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表明农民在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钱币不足,容易导致债务危机,而实行青苗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表明实行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平抑物价,不误农时。
第(3)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保甲法,课文中也有相关记忆内容与材料含义相似。
第(4)题:考查学生吸取材料内容的能力,“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最为关键,该句能点出作者的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导致靖康耻的根源。然后,材料中“小人”,“拗相公”能体现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该题考查的能力一般,但贵在能对该单元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考查,作为单元测试是很不错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
参考答案:(1 )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保护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 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