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共同利益要求是
A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B应对苏联的威胁
C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D中国重返联合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4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6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三点即可)(6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体现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体现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体现了市镇经济的繁荣,纺织业的发展。
时代背景:1840年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依据材料中的“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体现了纺织业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实际上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外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掠夺了中国的经济和财富;客观上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同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答案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一幅“中医”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号脉”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出

[? ]
A.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推动者
B.中国是世界金融风暴中的受益国
C.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增强
D.世界金融风暴对经济全球化毫无用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新网2005年11月10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
就中国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重要演讲。他明确指出,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胡锦涛在晚宴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7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分)
(2)结合近代历史,概括近代中国自1839年以来在外交上成功维护主权的几次重大表现。(5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就“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许多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请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和中国建交的几次热潮及形成原因。(8分)
(4)根据上述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4分)
参考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分)
(2)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3)①建国初,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在于新中
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又采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把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③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的扩大,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第三次热潮。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外政策也作了重要调整。这样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
越多,中国的外交事业也有了长足进展。
(4)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近代倍受列强侵略的屈辱;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吸取一些大国非和平崛起的教训。(4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度较大,特别要注意题干要求,第一问是问的外交的基础——国力是怎样提高的。第二问是要注意从1839年着手的近代外交;第三问的着眼点是在建交热潮中。这类题目是高考的典型题目,它一般是通过大跨度来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提升、概括和评价,不过它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在于考查基础的常识的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