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东突厥来归附)温彦博以为,“请……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朝廷君臣治理东突厥的主张及其结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还有哪些重大举措?(10分)
参考答案:
(1)说明:唐太宗认为隋炀帝因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而亡,他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6分)?
(2)思想:以民为本(或“存百姓”思想)(2分)
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8)
(3)主张:温彦博主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魏征主张“纵之使回故土”;(4分)?结果:唐太宗赞同温彦博的意见,并在东突厥地区设立了羁縻府州。(2分)
举措:采取“战而后和”策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唐蕃联姻(和亲)。(4分)
本题解析:第(1)小问从材料中“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在于贪得无厌,苛政猛于虎和穷兵黩武,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鉴,与民休养生息,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第(2)小问中的第一问依据材料中“存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从休养生息和慎用刑法两个方面分析。第(3)小问中第一问从材料中“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彦博的主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从材料中“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可知魏征主张“纵之使回故土”;从材料中“上卒用彦博策”可知,结果是唐太宗赞同温彦博的意见;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采取的措施有采取武力征服策略、册封首领、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和亲通婚。
点评:对于中国杰出的政治家,高考考查的角度主要集中在:(1)从政治家的主要活动,考查其对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2)从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在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西方学者麦马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_______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观点。故本题应排除C项,选择A项;B项应为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D项应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均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五世纪”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我们习惯了政治话语的规定后,再来看诸如北洋时期北大独有的自由、民主气象,北洋政要对私立南开大学的个人捐资超过200万大洋(江苏督军李纯甚至向南开捐赠遗产的四分之一)这些历史现象时,竟会产生莫名的怪诞之感。”该观点
A.是关于历史评价应注意因果关系的反思
B.是关于历史评价应注意特定环境的反思
C.是关于历史评价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反思
D.是关于历史评价受“伪辩证法语言灾难”影响的反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 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革新;谭词同提出废君权,倡导民主激进主张。
本题解析:(1)从关键词“风气未开”“ 操之自上,则两得之”“ 开国会,尚非其时”可以总结出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是: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法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是有关联的,即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解题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又要注意提取材料的信息,不拘泥于所学知识。这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①反对殖民主义?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共同的社会制度?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参加1955年亚非会议的国家大都是刚刚解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着类似的历史,也都面临着共同反对新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因此①②④是各国的共同的基础。③错误,各国并不是实行的社会制度。故选C。
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