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说:“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市场”的时期有( )
①春秋战国时代
②秦汉时期
③明清时期
④民国初年五四时期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民国初年五四运动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分别出现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运动。而秦汉和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传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参考答案:
(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2分)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2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2分)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1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和目的。由材料一中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看出董仲舒宣扬的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则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的思想。而这两种思想的目的分别是巩固君权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由材料二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可以看出宣扬的主张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即宣扬封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由“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可以看出倡导三纲五常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从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分析李贽离经叛道的主张主要表现在他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而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去考虑。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方面可以答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文化方面可以答宋明理学的束缚、文化专制。
(4)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儒学在汉代、宋明和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儒学在汉代开始成为正统主流,在宋明时期发展到极致,在明清时期得到批判继承。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扬弃是由当时的政治需要决定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任何关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办法;寻求美中关系正常发化,决定逐步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6分)
(2)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对抗,使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6分)
(3)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6分)
(4)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前,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末21世纪初,“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等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2)此题主要是考的是中美关系缓和化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促进两国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都是有重要的影响。(3)中美两国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4)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阵营,两国关系也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缓和化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取得巨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方针进行了重大的改变,90年代,冷战结束,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民日报》某年6月发表了题为《力争高速度》的社论,指出:“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实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不久,在这条建设路线的指引下掀起了
A.社会主义改造
B.改革开放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58年党和政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选D。
点评: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导致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