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消除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工业的发展④“新经济”出现,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属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是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④重工业发展严重萎缩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包括
①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④“新经济”兴起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世界历史上,各国政策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0分)
材料一?明清市场法极力维护封建国家对市场的垄断。统治者们通过《盐法》、《茶法》、《矿冶法》、《市舶法》等一系列法律,把几乎所有的商品市场都牢牢控制在封建国家手中,制定出种种抑商政策来遏制以至扼杀商业资本的发展。然而,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和地主制经济的生存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商业贸易的高度依赖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一统帝国内部各区域贸易联系的密切进一步加深这种依赖性。因此,无论封建统治者如何费尽心机控制市场发展,使正常的商业贸易活动出现各种扭曲变态,最终却无法消灭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封建统治者在政策法律上也时常处于抑商而无法灭商或抑商又不能抑之太过这一矛盾状态中。?
——杨松《试论明清时期市场法的特点与功用》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中出台的《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要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授予总统和外国展开贸易谈判及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第二,在与外国政府谈判时,总统提高或降低关税的授权范围为现行关税的上下50%;第三,关税的改变适用于其他和美国签订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第四,总统与外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国会只就该协定举行听证;第五,国会对总统的授权时限为3年,国会仍将发挥对贸易政策的监督功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本身并不是一个倡导自由贸易的法律,只是对之前有关政策的修正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的高关税政策。但它奠定了美国二十世纪贸易政策制定的架构,为自由贸易理念扩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出口也在此时段增长了几乎两倍。
——摘自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
材料三?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场法的社会功用。(3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 的颁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争夺市场?(2分)
参考答案:
(1)加强了封建统治者对市场的控制,延缓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交流。(3分)
(2)影响:对美国:使制订贸易政策的权力从国会转移到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机构手中;
为美国后来争夺世界市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3分)
对世界:带动和开启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个自由经济秩序时代的到来,为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奠定基础。(2分)
(3)具体措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尔等名牌企业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2分,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场法的社会功用:“明清市场法极力维护封建国家对市场的垄断。”;“制定出种种抑商政策来遏制以至扼杀商业资本的发展。”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2)《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授予总统和外国展开贸易谈判及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为自由贸易理念扩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具有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可以从对美国、对世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注意要史论结合。“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
点评: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错失四次机遇,现在奋起直追:
1.第一次:近代前夜,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2.第二次:清朝晚期,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转移的机遇。主要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第三次: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初期,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步的机遇。主要原因:内战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视;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4.第四次:1957~1976年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主要原因:党的“左”倾错误,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5.现在(改革开放时期):奋起直追,全面融入。(1)主要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政府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推动。(2)引领中国人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大决策: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