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5年,美国决定投入巨资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这一战略从根本上讲是一种
A霸权战略? B 科技战略? C经济战略? D 军事战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发展科技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战略根本上是经济战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故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故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当仁不让于师。”
|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3分)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三?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
| 学校数(单位:所)
|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
小学
| 中学
| 高等学校
| 小学
| 中学
| 高等学校
|
1949年
| 27476
| 66
| 41
| 193
| 3.89
| 1.77
|
1998年
| 34480
| 4635
| 303(含民办高校)
| 951
| 571.5
| 51.4
|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 教育主张: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3分,任答3点即可)
(2)特色:注重聘请西方教师,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分)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分)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地方色彩比较明显,主要考查山东地区古今教育发展史实。第(1)题根据表格材料,逐条提炼即可,主要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第(2)题的“特色”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概括,主要是从教育的近代化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的“变化”要根据表格进行归纳,从材料可以看出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因素”要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来分析。
点评: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春秋时期,诞生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到现在依然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清朝末年,山东紧跟中国教育变革的潮流,建立了山东大学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建国后,山东的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学校数量上还是教学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有教无类”指的是孔子主张教育不应分等级差别,人人都有受到教育的资格。故选B。其他三项说法均与题干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