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发展中国家
B.第三世界
C.发达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一些全球化的国际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是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的。故选C。AB项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D项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主张是贸易自由化,和材料问题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材料三?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10分)
参考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6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4分)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4分,答到两点即可)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6分)
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4分)
本题解析:
(1)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直接到间接,从短期到长期的思路考虑,首先是直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其次从长远看,促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大体定型,也为我们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
(2)从朱熹“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社会条件可以考虑影响思想的经济、教育等因素。
(3)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一要概括材料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二是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统治者“毁书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材料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说明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是英国与中国在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故选C。A项错误,材料虽然以纺织品为例,但是并不局限于纺织品;B项不是实质上的矛盾;D项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其中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是指
A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B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D支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非洲人民并没有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的非洲还处于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在联合国事务中,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
1970年
| 美
| 日
| 西德
| 法国
| 资本主义世界
|
工业总产值
| 37.8
| 9.45
| 10.1
| 6.5
| 100%
|
出口贸易
| 15.2
| 6.9
| 12.2
| 6.4
| 100%
|
黄金外汇储备
| 5.3
| 5.2
| 14.6
| 5.3
| 100%
|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回答:小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在什么时候走向联合?(2分)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2: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联合组织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简要概述走向联合的趋势特点。(4分)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三,阐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分)。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无力单独与之抗衡,为了欧洲国家自身的利益必须联合。(6分)
(2)1967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名为欧盟(4分)。国家数目逐渐扩大、领域扩大深化。(4分)
(3)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中的第(1)小问考查西欧走向联合的时间,需要学生准确再现教材知识;第(2)小问考查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这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的时代特征,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西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考查西欧走向联合的进程,需要学生准确再现教材知识。第(3)问考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变化,依据材料二中数据的变化和材料三中外交关系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其变化。
点评:关于以表格形式作为历史材料的题目,其做题基本方法:(1)注意把握表格的标题;(2)注意把握其比较的项目;(3)注意其中的数据变化,这是做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