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本上反映”,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实质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导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因素和为摆脱危机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减灾和预防相结合。(2分)
(2)因素: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2分)
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
(3)原因: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
(4)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材料反映了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的现象,这进一步造成供需之间的矛盾。做法结合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回答。第三问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第四问从对社会稳定等方面来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作用,也可以从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和评价孔子,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总结孟子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根源。(6分)
(3)朱熹、李贽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2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2分)
(2)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根源: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
本题解析:(1)从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封建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百家思想结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从材料“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可以看出孟子的经济主张。孟子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体现。(3)朱熹和李贽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的具体主张 并不一致。朱熹主张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的首要准则,必须遵守;李贽则是反对孔子的权威为权威,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
A.避免战火燃及中国
B.扶植黎元洪当总统
C.抵制段棋瑞扩张势力
D.抵制日本在华势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国内,段投靠日本;从国际,美日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矛盾尖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