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以下标志不属于国际经济组织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联合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B是世界银行的标志,C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D是世界贸易组织标志,A是联合国的标志,联合国属于政治组织,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表说明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
时间
| 发达国家间贸易
|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
1965
| 59.0
| 32.5
| 3.8
|
1970
| 62.1
| 30.6
| 3.3
|
1975
| 46.6
| 38.4
| 7.2
|
1980
| 44.8
| 39.0
| 9.0
|
1985
| 50.8
| 35.3
| 9.0
|
1990
| 55.3
| 33.4
| 9.6
|
1995
| 47.0
| 37.7
| 14.1
|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贸易趋向统计年鉴》)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了90%,这说明发达国家主导了世界贸易,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
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的阻碍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中的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
| 劝学篇·序
| 外篇
| 游学第二
| 农工商学第九
|
内 篇
|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 设学第三
| 兵学第十
|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
明纲第三
| 学制第四
| 矿学第十一
|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 广译第五
| 铁路第十二
|
宗经第五
| 阅报第六
| 会通第十三
|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 变法第七
| ?
|
守约第八
| 变科举第八
| ?
|
(表2)
第一节
| 叙论
| 第十一节
| 论进步
|
第二节
|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 第十二节
| 论自尊
|
第三节
| 释新民之义
| 第十三节
| 论合群
|
第四节
|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 第十四节
| 论生利分利
|
第五节
| 论公德
| 第十五节
| 论毅力
|
第六节
| 论国家思想
| 第十六节
| 论义务思想
|
第七节
| 论进取冒险
| 第十七节
| 论尚武
|
第八节
| 论权利思想
| 第十八节
| 论私德
|
第九节
| 论自由
| 第十九节
| 论民气
|
第十节
| 论自治
| 第二十节
| 论政治能力
|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官学衰废,私学兴起。(2分)
原因: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任意4点8分)
(2)前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4分)
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4分)
(3)意义: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4分)
性质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育。
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 “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等信息可归纳出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可归纳出主要原因是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
(2)第一小问张之洞《劝学篇》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内篇“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和外篇“学制第四”“矿学第十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论国家思想”等信息可概括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第二小问目标的不同结合两人的阶级属性来进行分析即可,如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
(3)第一小问意义联系所学知识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第二小问教育的性质从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来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从本质上说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治”③“兼爱”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②“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③“兼爱”是墨子的观点;故排除掉含②③的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
点评: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他主张为政以德;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