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兵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神宗实录》也说“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主要政绩。(9分)
(2)张居正的人生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简要分析其结局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9分)
(2)触动权贵利益;依附于皇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个人性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此问题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次考查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材料中的“十年来海内肃清”表明他的改革巩固了边防。“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表明国库充实。“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表明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专权现象得到整治,所以学生可依据材料的这些内容来整理成文。
(2)第二问,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他的改革从政治与经济上都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其次从改革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所以国家的腐朽与衰亡是必然,改革也只能是一时的减缓其衰亡的速度而已。材料二中的“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表明张居正的性格也是其如此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雅典以其民主政治闻名世界,罗马以其法律制度传至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
(1)雅典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9分)
(2)罗马法的本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1)人民民主、轮番而治(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雅典民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举,它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以使人们可以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但是雅典的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努力和外邦移民没有民主权利。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7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罗马奴隶制度。(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维系和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7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雅典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评价
①积极:a、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b、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②消极: a、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 b、小国寡民的产物;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结合所学,评价罗马法的作用:(1)积极:对罗马①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②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2)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点评:本题属于评价型问答题: 1.评价原则:一分为二,不可以偏概全。2.评价方向:在历史上的作用或地位。 3.评价内容: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外交上、思想文化上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2007年4月13日电 欧盟完成第六次东扩,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吸收为成员,欧盟成为了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疆域400多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的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三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由欧共体改为欧盟,说明一体化进程有何实质性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地域上接近;民族文化传统接近;内部经济联系密切;联合自强,应对超级大国的威胁。
(2)现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说明战后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3)变化: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分析题干中主要是读懂《老子》《孝经》《左传》《易·贲卦·象辞》观点的意思,通读后可见材料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人的作用,即体现了人文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图片浓缩历史。观察图,它反映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多边外交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