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由此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国家/年份
| 1995
| 1999
| 2005
| 2009
|
美国
| 152
| 184
| 175
| 140
|
欧盟
| ?
| 157
| 157
| 152
|
日本
| 148
| 101
| 81
| 68
|
中国
| 2
| 6
| 15
| 34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B.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材料中世界500强从1995-2009年比例来看,为国、日本和欧盟占有较大比例,说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不占优势,故本题选择额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2)此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有何影响??
(3)此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变化及影响:①农业: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长,农业经营方式改变,社会分工扩大,农业经济结构变迁,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②城市:工商业城镇兴起,劳动力市场出现;③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出现新型手工业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④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极大增长,货币使用向贵金属白银转变;⑤赋役: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 (2)对社会关系影响:从人身依附关系向经济关系转变;对价值观念影响:从重农抑商向工商皆本转变;?(3)新特点:科技文化领域西学东渐;影响:为中国传统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生机。政府政策方面,逐渐闭关;影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殖民者不断骚扰中国边疆;影响:边疆危机由内转外。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综合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以为明末清初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方面为研究对象,对此,中学历史教材中有相应的知识叙述,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充分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占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861年,俄国通过亚历山大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得到进一部发展。A小农经济占优势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只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才会出现,俄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不可能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决定作用。B、D选项可排除。则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
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一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四的法治是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
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可以看出这是主张接触万事万物以获得理的内涵。这体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主张。故选B。A项是认为君主的统治需要顺从天意,否则会遭到报应;C项认为心即理,心学也是理学;D项认为理不用在万事万物中寻求,而是在内心中寻找。
点评: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