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意与民休息,唯频减负可知符合儒家以民为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材料二

图2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参考答案:(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 91exam.org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2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问应依据材料一呈现的从新航路开辟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个阶段的主要史实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分析五个阶段特征。
(2)本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应从信息的整理与现象成因两个方面答题。信息整理应依据图4事物类别分类归纳,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如西式婚礼)、交通与通信工具的更新(如自行车、电话机等)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如电影机、报纸等);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
(3)第一小问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分析评价;第二小问的原则依据第一小问评价的依据分析归纳,即“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的背景,因此原则是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第三小问指出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观点的错误之处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顶风”的准确理解,即欧洲一体化的阻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着经济的差异,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激化,还有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意识等的存在,阻碍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而西欧国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B的说是欧洲一体化的阻力不准确,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从本质上说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